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房)、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被称为“四合院”。
位于北京市平安大街附近的一所四合院的命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侯仁之、吴良镛、罗哲文、郑孝燮、梁从诫、舒乙等知名专家、学者先后两次致书北京市有关部门,呼吁保护这处集建筑、人文、文物价值于一体的明清古宅。然而东城区文化文物局称,“经四赴现场、三次现场普查、多方咨询、多次向上级请示汇报和认真核定,已确定这个四合院不具备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
有资料显示,北京旧城内昔日数也数不清的四合院,现仅存300多万平方米。面对大量四合院的拆迁,著名文化学者舒乙曾经很激动地说过:“四合院不是大杂院,不是一进门就上炕、出门上公共厕所的农村大院,它是我们的家庭,是和颐和园、紫禁城一样的宝贝。”
但是,怎么处理好发展与保护民居的关系?四合院,相伴北京城共同经历了几百年风霜雨雪却容颜依旧的古老民居建筑,到底是该保护还是该发展?
国际建筑学界有一句流行的话叫作:改造城市街区,要留下标识。四合院并非只是封闭的产物,但实际上这里面有很多的建筑科学。大门开在东南角,是因为北京城东南方向来的是暖湿风;西北方向的墙高,是为了挡住凛冽的西北风。屋面设计成曲线。是考虑到雨水流下来时可以顺着曲线朝边上走,不会滴下来溅在人的身上,也不会损坏柱子。而屋顶一垄一垄地弯起来,太阳一斜,就会有阴影打在屋顶上。有吸热的地方,有散热的地方,屋面的保温隔热效果马上就提高了。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屋面,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工艺和人居创造的完美结合。
据民居保护专家分析,过去人们在保护四合院时,有时会不自觉地陷入一些误区。一是把人全都迁出去。二是推倒重来,大拆大建。有些四合院老旧了,开发者会把它拆完了再重建一遍。但当时的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现代人怎么模仿也是模仿不出来的,往往弄得不伦不类。还有人提出,微循环改造或许是条不错的路子。还有一些专家建议,保护四合院还可对其进行功能置换。比如说改建成幼儿园,孩子们可以在正房里上课,在东西厢房里睡觉,在院子里活动,与四合院的功能比较接近。或者出租给文化类的公司使用,或是建成别致的四合院宾馆、四合院饭店,这样的思路,还能产生一定的效益,满足自身的维修运转。
北京市公布了首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工作开始全面展开,保护区有关管理规定将于年内出台,保护区内任何建设项目都将以此为尺度运作。这些保护区中有很多包含了大片的四合院民居,如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做好这些地区的保护规划,也就保护了北京市历史文化的主要精华。
首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内,违章建筑将全部拆除,它的保护规划编制将在年底前完成。《历史文化保护区管理规定》也将同时完成,规定将落实到一草一木的细微之处。